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相传这一天也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乞求一双巧手巧艺,嫁得一位如意郎君。宋代词人秦观,借用横跨长长银河、千里漫漫守候,最终匆匆相会的牛郎织女故事,来歌颂中华民族忠贞不渝的婚爱观,体现一种强烈的责任心。国家经济昌盛造就了唐宋时期的繁荣,经济繁荣也为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文化精神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具有价值导向的社会旗帜,还具有民族凝聚的功能属性和赋予民族国家国魂、集体单位群魂、个体思想灵魂的社会属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宋·秦观 |
在现代社会,商家便借此抓住商机,贩卖高价玫瑰、推出限定高价餐饮、销售品牌节日限定款式等等,很多人甚至不知道七夕作为我国汉族传统节日的由来,只知道在这一天要和自己的另一半“庆祝佳节”。这暴露了不仅是消费者没有想去真正了解传统节日,商家也只把目光放在谋取节日暴利的短期利益上,对倡导社会传统文化和传递正确的情感观、消费观、价值观上体现薄弱,最后演变成几乎每一个节日都是拉动消费的时机。
在市场经济时代,商家抓住每一次节日的噱头赚取盈利是商人本质的体现,但如果商人抽离了社会文化和社会温情,注定无法走得很远。
在美国,每年从感恩节到新年的这段时间,是美国传统的“节日季”(HolidaySeason)。感恩节、圣诞节、新年对美国人来说不仅是和家人团聚、购物狂欢的日子,普遍在圣诞节期间将迎来一年中捐赠的高潮。全美的所有慈善捐款中,来自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的仅占15%,85%是民众个人捐的,其中又有70%来自普通百姓(数据来自网络)。在中国我们往往把做慈善看成是高收入人群的事,与普通老百姓无关。但在美国,慈善更是一种家庭、个人行为,是美国流传至今的传统全民行为。
中国是否也需要升华节日的内涵?或创造更有意义的节日?
就在2017年5月20日,国内有十余位学者集体吐槽:情人节太多,社会责任日空缺,细数情人节在中国每年高达4次!包括国际机构官员、高校学者、公益机构负责人等在内的13位国内CSR(企业社会责任)界权威联名发出倡议书,建议将每年5月20日设为中国“社会责任日”。
一位倡议者说:
“我们其实并不缺表达爱的日子,专家的呼吁并不挤占老百姓表达小爱的机会,一年四个‘情人节’,拿出一个来变成公益大爱的节日,对社会,对每个人都有意义” |
倡议者之一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毅说:
“国家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热烈响应,中国企业更要提升社会责任意识,在国际上塑造负责任的中国形象,这也是民间对国家战略的呼应。” |
倡议书中写道:
“社会责任之于企业,不仅是公益和捐赠,更重要的是增进社会福利、保护环境、改善民生。社会责任之于公众,不能是纸上动人的宣示,更应该是阳光下接受监督的践行。社会责任之于社会,不能是曲高者的独角戏,更应该是一滴水融入一片海,一束光簇拥另一束光。” |
在过去的三年里,倡议在线上平台获得了上千万人的好评和支持,在未来的日子里,期望社会责任日的倡议传播能让公众社会责任变成一种习惯,融入生活与工作。
无论是七夕节还是其他节日,都只是一个载体。想要改变节日的内涵,需要注入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和现代社会责任为灵魂,加之企业和社会公众的推动,将“小爱”升华为“大爱”。当下一个节日来临之时,我们便不只看到眼前的狂欢,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