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报告评级重点评价社会责任报告,从内容、形式两个维度,分为可持续理念、实质性议题、客观平衡、清晰完整、社会化表达、多方式表现六项指标进行系统评价。
报告评级六项指标权重根据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具体权重由专家团队应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综合确定。具体如下:
维度 |
序号 |
指标 |
权重 |
内容维度 |
1 |
可持续理念 |
15% |
2 |
实质性议题 |
20% |
|
3 |
客观平衡 |
15% |
|
4 |
清晰完整 |
20% |
|
形式维度 |
5 |
社会化表达 |
15% |
6 |
多方式表现 |
15% |
卓越报告评级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及其传播与管理为评级重点,从内容、形式、传播、管理四个维度,分为可持续理念、实质性议题、客观平衡、清晰完整、社会化表达、多方式表现、互动传播、规范管理、创新引领九项指标进行系统评价。
报告评级九项指标权重根据指标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具体权重由专家团队应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综合确定。具体如下:
维度 |
序号 |
指标 |
权重 |
内容维度 |
1 |
可持续理念 |
8% |
2 |
实质性议题 |
15% |
|
3 |
客观平衡 |
8% |
|
4 |
清晰完整 |
12% |
|
形式维度 |
5 |
社会化表达 |
16% |
6 |
多方式表现 |
9% |
|
传播维度 |
7 |
互动传播 |
12% |
管理维度 |
8 |
规范管理 |
15% |
9 |
创新引领 |
5% |
(一)报告内容维度
指标解读
可持续理念应明确阐明企业的愿景、使命和发展理念中包含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公司战略规划、治理具有明确指导意义。
主要建议
描述公司愿景、使命、价值观、发展理念等所蕴含的可持续理念;
解释可持续理念的战略方法,使其涵盖所有重大问题,并将可持续性纳入公司战略。
方法说明
评价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公司治理信息是否有社会责任战略层面的愿景、理念、工作方法等。
指标解读
应从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的角度找出最关键、最具实质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风险和机会并确定优先级,是有效战略决策的基础,例如制定战略、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企业可以通过与积极参与组织并受其现在和未来活动影响的个人和/或团体开展对话,梳理报告期内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议题。
主要建议
确定企业参与的主要利益相关方群体,包括但不限定于投资者、客户、员工和当地社区;
开展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实质性议题识别活动,证明识别过程和结果经过内部和外部确认;
找出问题并确定其优先顺序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通过议题矩阵或简明清单,披露按优先级排列的结果列表;
通过识别出的实质性议题排序进行报告议题披露顺序和篇幅设置。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在报告中是否披露利益相关方列表、是否对社会责任实质性议题进行识别、披露议题是否反映涵盖了对关键利益相关方影响重大的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具有重要影响的议题。
指标解读
客观平衡是要求报告对企业现在和将来的风险、成功、失败、挑战和机遇都是透明的。报告应反映报告期内积极和消极的表现,包括平衡的外部声音,以确保用户能够全面了解组织。
主要建议
报告在报告期内遇到的主要挑战和公众关注领域;
包含对表现不佳和未实现目标的描述;
将平衡的外部声音纳入其中,以展示更多的视角,并突出潜在待改进领域。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信息是否涉及报告期内企业的消极表现,如实质性的负面信息、管理劣势和竞争劣势等。
指标解读
清晰完整的报告应在描述报告的范围、界限以及直接和间接影响的基础上做到侧重于对重大问题的披露,让利益相关方可以根据报告了解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相关信息,同时提高报告披露内容与关键议题识别的一致性。
主要建议
描述重大问题的报告范围、时间和边界;
描述企业价值链的各个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直接和间接的重大影响;
讨论超出直接运营的重大影响,包括上游和下游考虑因素;
披露适用于企业的各类指标,避免披露不足;
注意报告披露内容篇幅与议题重要性评估结果一致,避免造成篇幅过载。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信息是否覆盖《GRI社会责任报告标准》(GRI standards)、《社会责任指南GB/T36000-2015》以及行业社会责任相关标准中涉及企业所属行业的核心指标的比例、对价值链各个阶段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以及根据议题排序的信息披露比例。
指标解读
社会化表达需要报告写作运用外部化视角和语言,翻译内部关键指标,让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要在社会责任沟通中讲述引人入胜和令人信服的故事,让内容变得更外部化和更生动,确保社会责任信息的连通性和相关性,提升用户体验。
主要建议
制定逻辑清晰、特色鲜明且符合企业责任价值观的框架,以推进报告的信息披露;
展示相关的、引人入胜的和有意义的案例研究,以支持上述信息和叙述;
使用通俗、生动、轻松的口吻;
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技术性的语言。如果使用,请提供解释或定义。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语言风格、外部引用、术语解释、案例展现等方面。
指标解读
社会责任报告的表现方式可以多元化,以引人入胜的方式使内容变得生动,并通过确保信息得以快速、轻松地被理解,保障卓越的用户体验。
主要建议
使用颜色、排版、图形、插图、图表和空白等设计元素来强化报告内容;
确保设计元素与内容、信息传递和企业品牌保持一致;
确保图片合适,并反映所讨论的企业和概念的性质;
报告的表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纸质版、电子版、简版、快闪视频、动画、H5、长图、九宫格等形式。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从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封面寓意、排版设计、图片运用对报告表现方式进行综合评定。
指标解读
互动传播涉及社会责任信息的可用性,其对不同受众的适用性以及内容的易用性。社会责任信息可通过线上、手机端、综合报告等多种不同渠道提供。
主要建议
对于社会责任信息的传播与互动要有明确清晰的规划;
确保可从贵公司网站主页轻松访问社会责任内容;
提供多种渠道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渠道和载体,以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需求。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互动传播需要企业填写“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卓越报告评级确认函”(见附件一),并提供相关支撑性材料。
指标解读
规范管理指社会责任报告编制过程的体系、控制措施及流程,致力于内外部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提升报告的沟通价值,以及对撰写内容和数据选择的有效监控,保证所需的强有力的规则和控制有助于实现社会责任报告为企业及其利益相关方带来的价值。
主要建议
对于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现有系统和流程,描述并提供其存在的证据;
对于内部监控和外部参与的工作事项,描述并提供其存在的证据;
让外部独立保证提供者有限或合理地参与最重要的问题;
确保很容易在报告中找到保证声明,或有明确的链接可以在线查找保证声明,并确保保证声明详细规定了范围、边界、应用标准和独立声明。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的规范管理,需要参评企业根据“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卓越报告评级确认函”(见附件一)填写内容,并提供相关支撑性资料,评估企业报告期内编制社会责任报告工作的规范管理举措。
指标解读
创新引领是指在报告编制过程前期对报告质量的战略性思考,在报告编制管理机制、内容、形式以及渠道上的重大创新。
主要建议
通过讨论董事会成员的可持续性角色、会议频率、讨论的关键主题以及董事会做出的关键决策,避免样板报告;
通过专题或其他形式突出企业年度社会责任工作重点以及对社会热点的关注;
报告在框架制定、内容设置及文字写作方面的思考。
方法说明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管理的创新引领将从公司治理部分考虑公司有关报告质量的战略性决策,也将从内容、形式和渠道方面与国内外同行业报告进行对比,判断创新引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