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文章里写到:“真正伟大的企业,其抱负必然要超越简单的赚钱逻辑而上升到让社会更美好的层面。”随着社会责任的概念被公众广泛认知,企业需要履行社会责任的声音愈加响亮。企业从把股东利益最大化当作唯一的目标,进而想要把企业对环境和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小化,以造福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时代的发展让企业的一举一动暴露在公众的视野里,各类评级机构更是有闻必录,除了胡润榜、财富500强等传统评级榜,我们还应该关注什么?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横空出世
目前我们熟知的评级榜单大多以资产评估来衡量企业的价值,用信用评级来预估投资风险,不可否认经济绩效是当下重要关注的指标。从榜单中脱颖而出的高价值、低风险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佼佼者;是投资圈追随的热点;是消费者茶余饭后的“红人”。上榜企业拿着“通行证”,大大降低信任、沟通成本,四处吸纳资金,拉拢大量消费者,实现全产业链的资金流动齐头并进,为持续经营奠定基础。
但接二连三的P2P爆雷事件和长生生物等忽视社会、环境力量的负面事件不得不让我们警惕。成绩第一的学生就一定品性纯良吗?当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一方面正视经济绩效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遵循国际或国内指标体系,并综合企业在经济、社会、环境的三重绩效的表现得出结论。评级机构通过全面搜集信息、搭建数据库、科学系统分析绩效数据,形成完整的评价结论进行发布。其中,国内第三方评级机构润灵环球责任评级数据库被包括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内的全球超过50家知名高校使用。这种新兴的评价体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履行社会责任也成为企业持续经营的必然要素。
评价机构的数据表明,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对国外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影响逐渐加深,这使得企业也开始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长期战略决策之中。波士顿咨询公司董事长也曾公开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企业越重视社会影响,表现和业绩往往越好。通过润灵环球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得分靠前的企业,其平均每股收益比得分靠后的企业的平均水平高,可见良性的社会责任投资与经济效益呈正相关。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意义非凡
往往有很多人认为,在社会责任评价榜上排名靠前的企业,都是花了大“价钱”的企业。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来改善被企业影响的环境、提高员工的薪酬福利、推动完善社区的发展等等,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再看那些为了达到企业利润最大化而无视破坏环境的后果、剥削员工和客户的企业,他们在市场竞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只能花更多的钱去修复环境、维护利益相关方,并且至少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企业的声誉,这为企业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就能为利益相关方识别企业做出参考。
企业是否能长期获得投资者和投资机构的广泛认可,是企业能否实现公司相对价值最大化的保障,是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经营的潜力体现。上文各种迹象表明,现阶段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对企业的评价不单单来自资产评估、信用评级,社会责任评价也被纳入衡量的一部分。任何投资方都不希望因被投资公司的负面新闻而让自己卷入纷争,社会责任评价此时就能为投资方筛去糟粕,为投资方排除特定风险。由此,评级高的企业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注入,为企业的生存注入活力,为企业的发展添加动力。
评价的结果还能指导企业产业链上的合作者和消费者在消费选择时更加理智。如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利益相关方选择产品的渠道更加多元,一成不变的产品对利益相关方的黏性也在显著降低。合作方和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除了考虑性价比的因素,还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那些更重视产品质量、有环保意识、保护消费者权益、带动社会公益的企业,会分流一部分合作方和消费者的产品取向,那就促使企业需要采用节能环保的技术手段、投入研发绿色产品、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制约、相互选择的良性循环。
当然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也不只是企业外部需要关注的,企业的董事、监事、中高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同样可以利用这些评价结果。企业董监高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观察可以发现,优秀的企业评价可以帮助企业改善公司运营、优化企业管理流程、预防风险、加强与产业链上企业的沟通、增强员工凝聚力、发现新的利益增长点,从中提升财务绩效、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广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可以引导企业规范经济、社会、环境绩效管理行为,推动企业更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和环境三重的平衡关系,使企业增强可持续竞争力。
企业是社会分工的参与者,也是社会利益的分享者。为了聚集更多的经济效益,作为构成产业链的经济组织——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推动构建绿色产业链,实现产业增值。产业链竞争力提升的同时也会吸引更多企业加入,更充分利用有限资源,降低沟通协调成本,形成绿色生态圈,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伟尔集团中国区总裁吕建中博士曾评论:“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企业经济管理体系进行完善,从而提升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而社会责任评价,是检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其中一颗试金石,也是摆在企业面前的机遇与挑战。企业追求的不该是昙花一现的利益,而是具有可持续性的永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