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申请

在线客服

公众号

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观点与动态 > 专家观点

评价高的企业就是好企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并向市场提供商品及服务的社会经济组织,在市场中占据越来越强大的地位,与人们生活的联系更是愈发紧密。在企业体量增加,企业的话语权增加的今天,社会各界对于企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企业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社会责任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好坏的又一标准,在这样的需求之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机构应运而生。

聚焦国内,社会责任评级大多来自主流媒体、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机构等,失去外部有效制衡监管,在评价过程中未必能做到客观、公正、合理,得出的评价结果也就有失公允。


“摸着石头过河”的评级机构

近年来,国内市场涌现了大量的社会责任榜,新浪财经、第一财经、全国工商联、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各地方企业协会等参与评选与发布。他们其中既不是从事社会责任的专业人员,也不具企业评级的先进经验,只有屈指可数的外聘专家做“兼职”,内控制度的空虚和技术的受限让这样的评级质量大打折扣。

放眼海外,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富时社会责任指数、比利时ETHIBEL可持续发展指数等评级机构主要通过对市场以及企业的分析,构建企业信用数据。道琼斯指标体系中具体指标的内容及权重还依照所分析行业的不同有所调整,帮助利益相关方更好地认识、了解企业。西方评级机构经过百年经验的积累已较为成熟,然而国内评级机构的评价方法、评价模型还处于摸索阶段。

反观国内,评级技术的开发流于形式、数据库资源的匮乏、评价标准倾向经济绩效等因素干扰评级机构发布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结果,甚至出现各个榜单选出的企业大相径庭。如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发布了“2019中国企业社会责任500优”,单一的评价结果缺乏实质性;又如第一财经和新浪财经2019年发布企业社会责任获奖名单,设立奖项类别繁多,获奖企业不尽相同,对公众的判断造成阻碍。在这方面,国内评级机构还有非常显著的改进空间。


企业评价的“舆论战”

中国国情特殊,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有着明显不同,企业更需要满足市场需求。在达成企业盈利的同时,承担在国家或地方政策的指引下填补国家机关的服务空缺,完善公共服务的责任,同时实现企业社会价值。

企业对自身评价提升并无直接需求,企业看中的往往是评级提升所带来的收益,如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升、投资者的信赖加深、政府部门有关政策倾斜等等。企业为回应利益相关方的期望,借助评级平台的力量,以社会责任为宣传点,拿自己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数作为优质奖牌进行营销推广,以增强企业竞争的软实力。这就出现我国评级机构因不够独立、缺乏市场监管,本应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中介机构成为企业的宣传工具,辜负公众的信赖。

三鹿奶粉曾一度成为国内市场占比最高的奶粉品牌,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之一。2008年开始陆续爆出的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奶粉迅速衰落,如今更是早已退出市场,多年经营的品牌付之一炬。近期,又一饮品品牌——瑞幸咖啡的暗箱操作爆雷震惊全球。瑞幸咖啡因财务造假,在金融圈和投资圈口碑暴跌,企业评价跌至低谷,甚至被工信部点名通报。但就在去年,瑞幸曾因“咖啡新零售”模式获2019年南方3c风云榜年度评选奖项,并因国际义卖活动和慈善公益活动获领航中国杰出社会责任奖。这暴露出如今经济和金融复杂大环境下企业评价的投机性。评级机构信息获取和分析的不到位导致评价结果风险预警功能薄弱,在企业出现重大信用风险问题后,评价等级才骤然大幅下调。如若在企业评估的过程中,能够深入调查、科学分析、客观公正,企业评价结果则更具准确性和前瞻性,对利益相关方也更加实用。


道阻且长,不忘初心

对任何一家评级机构来说,公信力就是灵魂。评级机构作为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桥梁,只有时刻谨记客观、公正、真实,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形成公信力,才能体现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评级机构铸造公信力,首先应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探索更加合理的评价体系,做到透明管理、公立公开,兼具权威性和可靠性,为市场的良好市场发展和正确信息传递做出应有的贡献。

中国的社会责任评级机构尚处于萌芽阶段,草根调研和非客观推断并不能代表对企业社会责任衡量的结果,更无法与“好企业”画上等号。盲目迷信评级机构也是不可取的,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也应当是多维度的,把评级机构作为较好的参考工具,正确使用,才能全面、准确的评价企业。

融智作为从事社会责任的专业咨询机构,公信力是我们的生命线,关乎机构的社会形象。我们要在合规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与公信力建设相关的工作,做到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独立评价体系、主动接受行业监管、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才能成为利益相关方心中的公信标杆,从而引导、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工作,共同推动企业责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