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供应链体系正经历深度调整,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疫情冲击引发的产业链韧性反思,以及ESG合规压力的升级,共同推动着供应链管控从“效率优先”向“安全可控”的范式转变。这种变革不仅重塑着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更对企业战略选择和国家政策制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01
国外供应链管控趋严
(1)美国
2025年1月15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修订了《出口管制条例》(EAR),在实体清单中分两批,共增加了25个中国实体,估值200亿的中国“大模型六虎”之一的智谱AI 和 AI 芯片设计企业算能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美国供应商在未事先获得特殊许可证的情况下将被禁止向他们发货,此次新规于发布当天生效。BIS还更新先进计算半导体的出口管制,首次加大了对生物技术设备实施新的出口管制,涉及脑机接口、AI制药、新材料等领域。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在2025年1月13日发布的首份《打击强迫劳动贸易战略》中强调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的贸易工具来打击强迫劳动。在延续其前期政策的基础上,新一届特朗普政府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与中国在劳工合规问题上的贸易对抗。
(2)欧盟
2024年3月18日,欧盟推出《关键原材料法案》(CRMA),CRMA中的材料清单中包含稀土、锂、镍、钴和硅等34种关键材料,包括17种战略材料。《欧盟市场禁止适用强迫劳动产品条例》(《欧盟强迫劳动条例》/EUFLR)已于2024年12月13日正式生效,并将于2027年12月14日正式实施,旨在禁止强迫劳动产品在欧盟市场投放、提供(包括在线和远程销售)或出口。2023年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生效,在欧盟《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的基础上深化对于供应链的管理要求,规定企业需对三级供应商的强迫劳动、童工等问题承担责任。
(3)其他
2023年1月1日生效的德国《企业供应链尽职调查义务法》旨在确保一定规模的德国公司评估其全球供应链的风险和影响,包括供应商的行为,并采取适当措施来解决对人权和环境造成的任何负面影响。
日本2023年修订《外汇法》将先进芯片制造设备等23个品类追加列入出口管理的管制对象。韩国则通过《K-Chips法案》投入300万亿韩元打造半导体产业集群。这种割裂导致全球供应链成本上升约15-20%,但各国仍不惜以效率换安全。
02
从“被动挨打”到“改写剧本”
过去40年,中国在科技和国际合作中屡次遭遇技术封锁与制裁。习近平总书记说:“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靠我们自己。”为了防范和化解产业链供应链“堵链”“卡链”“断链”“掉链”风险,“关键核心技术国产替代”成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的根本之策。中国坚定地走上了自主创新的道路,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了从被动挨打到奋起反击的历史性转变。
面对美国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进一步打压,中国商务部声明,“原则上,不允许向美国出口镓、锗、锑和超硬材料”。这些物资广泛应用于高科技产业,包括半导体制造、激光技术、光纤通讯以及军事领域。中国作为全球镓供应的主导者(占比达到98%)和锗供应的主要生产国(占比60%),此次禁令显然将对全球高科技产业造成重要影响。商务部进一步表示,将加强对石墨类“双用途物资”最终用途的审查,尤其是与电力电缆、核反应堆等设备相关的常用涂层材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明确表示,中国将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03
企业破局路径
供应链管理属于一种企业战略性手段,企业立足所在供应链的整体角度,通过维持与各供应链环节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维持供应链运转,为企业自身经营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性支持。供应链管理风险,是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必然遇到的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供应链运行的过程中结果偏离、部分环节产生的价值不确定性等等。
许多中国企业由于尚未完全适应全球供应链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面临着突如其来的工厂审查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企业可以采取以下路径降低供应链风险对企业经营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1)数字化识别风险
企业应基于自身情况开展供应链风险分析,识别常见的潜在风险,例如战略计划环节、材料采购环节、生产制造环节以及物流配送环节的供应链管理风险,从预防和应对两个阶段加强管控措施,做好预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供应链风险对其经营和发展的影响,确保企业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具备更强的韧性和灵活性。对于核心企业而言,控制供应链管理风险的关键在于获取真实、可靠、精准、及时的信息,而大数据搜集与分析技术则是获取信息的有效手段。依托数字技术让信息在供应链之内高度共享,才能够最大化利用数据信息,提升供应链管理的风险防范水平。
(2)构建风险预警机制
建议企业制定常态化的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控制机制,构建供应链风险数据库,将企业近期发生的所有风险全部计入其中,并且研究这些风险的发生机制,划分风险等级,便于后续经营中触发风险时能第一时间获得风险的应对建议与紧急控制建议。
(3)强化供应链合规管理
建议企业优化供应商准入环节的考察方式、考察内容和考察标准。公司可以定期收集供应商的需求,以应对欧美层出不穷的可持续供应链和劳工合规相关法律法规,并组织相关专题培训,协助供应商明确法律法规的合规要求,共同推进供应链可持续和合规建设。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内前后端企业的链接桥梁,要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流,共同制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战略规划,打造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供应链战略的一致性,增强供应链内各企业之间的协调性,从而有效防控战略规划环节的供应链管理风险。
(4)做好供应链溯源工作
建议公司根据产品类型梳理其供应链情况,首先收集供应商的基本信息,进而绘制详细的供应链图谱。初步评估材料的风险等级,并据此划分优先级,制定针对性的供应链追溯计划,优先处理高风险材料的追溯工作。针对选定需追溯的材料,系统地收集并整理相关的供应链溯源文件,涵盖从生产、交易到运输各环节的证明文件,如发票、合同、订单、付款凭证、出入库记录、生产日志、装箱单、提货单及船运清单等。注意确保供应链各环节之间文件的逻辑连贯性和一致性,以保障整个追溯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供应链透明度,有效应对潜在风险。
作为中国企业,在开展供应链管理合规措施时,需特别留意中外政策和立场的差异,在遵循中国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在跨境运营中采秉持谨慎态度,有效地规避风险,实现长久稳健发展。
参考文章:
[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1330255812398142重磅!美国政府将智谱、算能等25个实体拉入“黑名单”,并加大16nm以下AI芯片管制|硅基世界
[2].https://cdo.develpress.com/?p=16397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的内容、影响及对策
[3].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大风险与应对策略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364196986212730
[5].https://www.lexology.com/library/detail.aspx?g=fc7cbcd6-9e6c-4b8d-a073-a934dc0fddb9企业出海,合规先行——贸易合规系列指南 《欧美供应链合规挑战下的企业突围之道》
[6].应对“卡链”“断链”风险,中国产业政策做了哪些调整_全球智库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