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申请

在线客服

公众号

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观点与动态 > 专家观点

建筑业上市公司ESG评价分析——《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4)》蓝皮书系列解读(十二)



《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4)》蓝皮书(以下简称“ESG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建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已连续发布七年,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之一。



建筑业上市公司上市公司ESG评价分析

2024 蓝皮书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用日益凸显,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23年,中国建筑业面临一些挑战,但同样存在不少机遇。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7%,显示行业增长潜力。然而,新签合同额累计值同比下降,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一定程度的减弱[ 中国建筑业协会《2023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尽管如此,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未变,为建筑业提供了稳定的发展环境。住房需求、基建投资、城中村改造以及海外市场等均为建筑业带来新的增长机遇。


2023年建筑业上市公司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共有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4个评价维度、21类评价指标、55项关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本报告从行业政策趋势、发展现状、发展特点、面临的风险和发展机遇等方面,增加行业侧重指标和行业风险议题进行综合评分。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建筑业15家样本企业ESG绩效作深入分析,发现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维度、社会维度的表现处于评价体系的中间水平,而环境维度和治理维度处于偏下的位置。环境管理和ESG治理成为提升各维度评价等级的重要因素。


一、五大发现

(一)

 整体ESG表现一般,环境管理待提升 


2023年的评级结果显示,企业在ESG绩效上有了更差异化的表现,建筑业上市公司在ESG管理上开始出现分层与进化。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国际”)在本次评价中获得了AA级评级,成为本年度建筑业上市公司中ESG表现最为突出的企业。相对于2022年,A级企业数量从5家降至2家,减少了3家,原A级企业因各种原因(如争议事件、环境管理不完善等)评级下滑。有5家企业的评级处于CCC级或以下,占比约为33.33%,这些企业在ESG实践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本报告考察的经济维度、环境维度、社会维度和治理维度这4个维度中,经济维度平均得分最高,为50.86分,相对于2022年度平均得分51.17分出现轻微下降。在经济维度,建筑业上市公司需要更加关注其偿债能力和财务稳定性,以降低潜在的财务风险。环境维度的平均得分最低,表明在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建筑业上市公司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建筑业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采用绿色建筑技术、减少废物和排放、数字化转型以及开发低碳解决方案,来提升其环境绩效。




在建筑业上市公司的ESG评价前五名中,1家企业评级结果为AA级,综合评价结果为A级、BBB级的企业各2家(见表1)。前五名公司在经济维度上均达到了B级以上,在经济维度处于中上游水平,说明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绩效方面整体表现稳健。该评级分布反映出各公司在环境管理和绿色实践上存在明显差异,有企业在环境维度做出了良好的责任实践,其他公司则可能还在探索中。社会维度上,前五名公司均获得了BB级以上的评价,这反映了这些企业在员工关怀、社区参与和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社会责任实践得到了认可。




(二)

 响应政策稳健发展,逐步适应与转型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经济维度主要考察企业经营方面的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及投资价值。2023年,建筑业上市公司经济维度的平均水平为BB级。得益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逐步恢复,相对于2022年,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经济绩效方面整体有所改善。尽管如此,行业内部的评级差异也反映出不同公司在适应市场变化和宏观经济调控中的能力和策略存在差异。



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来衡量。资产减值准备的大幅增加,尤其是房地产存货跌价准备,进一步削弱了公司的盈利表现。




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主要通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和分红金额同比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成长能力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5.35分。与盈利能力指标一样,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绿地控股可能面临业务增长放缓的问题。市场萎缩和需求下降限制了公司扩大规模和增加市场份额的能力,导致成长能力受限。建筑行业中,特别是房地产细分市场,企业盈利能力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需要更加精细化的风险管理和市场预判能力。


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主要通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偿债能力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9.85分。由于国家出台的多项房地产调控政策,以及大节点付款方式,建筑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行业整体的偿债能力将继续承压,企业需要探索新的业务增长点或转型策略以适应市场变化。在面对宏观经济和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时,上市公司应通过多元化业务布局和技术创新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这些战略也有助于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价值重估,为投资者提供更加稳定和可观的回报。



(三)

 节能减排问题凸显,需促进循环经济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环境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环境管理、绿色创新、资源能源利用、废弃物排放、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水平。2023年,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环境维度的平均水平为B级。相较于2022年,显示出整体下降趋势。许多建筑业上市公司由于业务扩张等原因,能源消耗上升,导致环境维度评级下降。



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主要通过环保理念和环境管理体系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环境管理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0.86分(见图6)。研究发现,6家上市公司建立了完备的环境管理体系,大部分上市公司已经建立环境管理管理体系,未来需要完善环境风险防范机制,申请国内或国际认证。



环境管理指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环保理念、环境管理体系、环保技术或环保产品和环保投入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建筑业上市公司绿色创新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4.90分。研究发现,已有5家上市公司在本指标获得A~AAA级评价,表现较好。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显示,低碳、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企业应继续以绿色技术创新为抓手,推动绿色产品和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实现绿色转型升级。

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综合能源消耗量、单位产值能耗、水资源消耗量密度、能源使用效益目标制定和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建筑业上市公司资源能源利用指标的平均得分为38.75分。研究发现,建筑业上市公司在资源能源利用方面整体表现稍弱,2家上市公司获得AAA级评价,其余企业获得中等及偏下水平评价。企业需响应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


上市公司的废弃物排放主要通过有害废弃物密度降低情况和无害废弃物密度降低情况等指标来衡量。废弃物排放指标的平均得分为23.20分,是所有指标中的最低得分。除中国中冶、中材国际获得AAA评级外,其他上市公司均为BB级以下评级,66.67%的上市公司仅获得C级。《“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新建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量的具体控制目标。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建筑垃圾排放,提高废弃物的处理和再利用能力,并提升废弃物处理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上市公司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通过危废物资处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平均得分为56.09分,反映出行业内部分公司在环保实践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其他一些公司则亟需改进。建议它们从基础做起,逐步建立起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生态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企业需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强环保措施,提升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整体表现和评级。


上市公司的应对气候变化主要通过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战略、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及措施和温室气体排放变化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2.37分。研究发现,有3家上市公司在本指标获得A级最高评价,53.33%的企业处于下游水平。气候变化给建筑业上市公司带来了风险和机遇。



(四)

 员工权益有待提高,需深化供应链责任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社会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社会层面的员工权益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2023年,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社会维度的平均水平为BB级。其中,40%的上市公司获得BB级评价,大部分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社会维度上的表现处于中等水平(见图7)。相较于2022年,社会维度评级处于中游的企业数量有大幅上升,说明部分企业已经有意识地开始提升其社会绩效。但总体来说,建筑业上市公司在社会维度上的总体表现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多的企业采取行动,提升其社会责任管理和实践,以增强其在社会维度上的评级。



上市公司的员工权益与发展主要通过员工公平招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员工培训投入和员工关爱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员工权益与发展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2.25分(见图8)。建筑业上市企业在该维度的评级分布较为平均。建筑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对员工安全健康的管理能力,减少工伤事故,提高生产效率。



上市公司的供应链管理主要通过供应商识别与评估和供应链社会与环境社会风险管理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供应链管理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9.89分。有4家企业获得了最高评级AAA,5家企业获得了C级,评分呈现一定的两极分化,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包括体系的建立、完善程度以及风险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而另一部分企业则需要在供应链管理上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努力。同时,企业需要加强供应链在社会责任领域的管理,以提高其ESG表现和市场竞争力。


上市公司的客户权益保护主要通过产品质量管理、产品创新和客户服务措施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客户权益保护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7.67分。研究发现,46.47%的上市公司获得AA级评价,40%的上市公司获得CC~CCC级评价,在质量管理和客户权益管理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评级较高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客户服务管理机制,并且建立了严格的客户隐私保护机制,以增强客户信任和满意度。评级较低的企业主要需要在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合格率和客户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


上市公司的社区发展主要通过社区参与和社会公益活动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社区发展指标的平均得分为52.55分。研究发现,33.33%的上市公司获得AA级以上评价,头部企业和尾部企业分化显著。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评级,识别改进领域,以提高社区发展贡献,满足社会期望。


(五)

 风险管理体系薄弱,组织治理待加强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公司治理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治理层面的组织治理、合规风险管理、ESG管理和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表现。2023年,建筑业上市公司在治理维度的平均水平为B级,行业整体表现欠佳。其中,2家上市公司获得A~AA级评价,BBB级到B级的企业约占总数的46.47%(见图9)。根据评级结果,评级较高的企业在ESG管理与信息披露方面表现都较为优秀。建筑业上市公司整体上在治理维度有改进的空间,特别是在ESG管理和合规风险管理方面。



上市公司的组织治理主要通过董事会多元化、董事会ESG管理、股东关系管理和反腐败等指标来衡量。建筑业上市公司组织治理指标的平均得分为49.25分(见图10)。研究发现,3家企业获得AAA级评级,占比约为20%,有6家企业获得CC级评级,占比约为40%,接近一半的企业在组织治理方面的表现有待提升。为了提升组织治理的评级,建议公司加强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明确董事会在ESG决策中的角色。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建筑业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提升在投资者和监管机构中的信誉。




二、基于ESG评价建筑业上市公司发展建议

通过本报告分析,建议建筑业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是行业风险研判与高质量发展。2023年,建筑业受到房地产行业景气度和政府化债进度的影响,总产值增长受限,行业效益继续下滑。稳增长政策的持续加码为建筑业带来结构性机会,但2024年总体增长仍将承压。面对市场需求减弱的挑战,公司应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财务结构,降低经营风险。同时,建筑业上市公司应抓住政策机遇,如超大特大城市城中村改造,加快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以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是产业布局优化与新兴市场开拓。中国经济的长期向好趋势,为建筑业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尽管行业面临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波动,但经济韧性强、潜力足。上市公司的多元化战略,应当结合国内外市场的变化,以及国家政策的导向,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建筑业上市公司需要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通过业务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来拓展新的增长点。这不仅能够增强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能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价值重估,为投资者带来更加稳定和可观的回报。


三是实施废物减量与节能改造措施。建筑业上市公司应积极响应国家“双碳”战略,加快低碳转型,改变粗放型发展模式。建筑业上市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和能源使用效率。此外,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也是提升能效的有效手段。上市公司投资于研发,探索和实施新的绿色建筑技术,如太阳能集成、雨水回收系统和被动式建筑设计,以推动绿色建筑项目的发展。


四是社会责任践行与共享发展。建筑业上市公司需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项目和社区的共同进步。公司应积极参与当地社区的社会责任实践。同时,建筑业上市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中承担起社会责任,确保供应链的透明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与供应商合作,推动环保材料的使用,减少建筑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构建负责任的供应链,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实现与各利益相关方的共赢。


五是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全球ESG信息披露迈入新阶段,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生效,推动企业进行相关披露。基于ESG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上市公司应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识别和评估环境与社会风险,完善公司治理。通过提高ESG管理绩效,提升投资者信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