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4)》蓝皮书(以下简称“ESG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建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已连续发布七年,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之一。
金融业上市公司ESG评价分析
2024 蓝皮书
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实体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功能。在ESG理念逐步深化政策指导趋于密集、市场实践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将ESG全面融入金融业务已成为金融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ESG评价指标体系共有经济、社会、环境和治理4个评价维度15类评价指标44项关键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行业政策趋势、发展现状、发展特点、面临风险和发展机遇等方面,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业、保险业设置“腐败争议”“内幕交易争议”“客户投诉风险”等不同的行业侧重指标,设置“绿色金融”作为金融业行业风险议题进行综合评分。ESG评级结果共分为九级,分别为AAA、AA、A、BBB、BB、B、CCCCC、C。
本报告通过对2023年中国上市公司金融业57家样本企业ESG绩效作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业整体ESG表现良好,ESG理念逐渐融人发展战略与业务流程,同业间ESG实践差距正在拉大。国有大型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环境、社会、治理方面表现依旧领先,城市商业银行“不进则退”现象明显,保险业上市公司气候风险变化防控与行动超前,资本市场服务及其他金融业上市公司成为可持续投资的生力军。
(一)
ESG整体表现良好,同业实践差距拉大
2023年金融业综合评级结果为BB级,ESG表现整体处于中游水平。较2022年而言,金融业整体ESG评级下降,其中A级占比不变,B级和CC级企业明显增多。金融业上市公司整体对ESG理念和实践重视程度较高,但行业内企业间差距在拉大,强者恒强,靠后企业发力不足,ESG绩效表现相对滞后。
2023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的ESG表现显著优于城市商业银行。在15家上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中,5家企业获评A级,较2022年而言,样本企业整体ESG实践不及预期。其中,经济维度平均得分下降最多。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在ESG方面具有先发优势,积极将ESG理念融人业务流程,并取得一定成效,为行业ESG实践和提升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2023年城市商业银行整体ESG信息披露水平欠佳,8家样本企业中,无企业ESG整体表现获评A~AAA级。较2022年而言,城市商业银行整体ESG表现变差,各维度绩效均呈下降态势,环境维度依旧是其最薄弱项。
2023年保险业上市公司整体ESG表现较为优异,5家样本企业中有4家企业获评A级。近年来,保险业在绿色金融业务增长、ESG风险防控等方面积极开展了丰富实践,成效显著。较2022年而言,保险业A级企业占比提升60个百分点,整体在ESG实践方面的深度及广度均有明显提升。
2023年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业上市公司整体ESG信息披露情况处于中等水平。行业在ESG领域的投人和实践不断增加,在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中也更加重视ESG因素,但受行业整体影响,ESG表现并不理想。29家样本企业在各维度表现仍然较为平庸,未出现AAA级领先企业,但各维度得分更为均衡。
(二)
盈利能力分化明显,整体运行稳中求进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经济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经营方面的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及投资价值。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整体经济表现不佳,在盈利能力、资本管理等方面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平均得分为47.66分,21家样本企业盈利能力分化,整体呈下降态势。样本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E)整体下滑,大型商业银行ROE高于银行业平均水平,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ROE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保险业ROE较2022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业ROE表现不一,主要受利润增速回落、资产持续增长的影响。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成长能力平均得分为47.99分,样本企业整体成长性表现不佳。受市场利率下行导致的净息差收窄、资产端收益下降、负债端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以及非利息收人减少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金融机构营业收入表现较为疲软。
本次评价仅对资本市场服务及其他金融业进行偿债能力考察,平均得分为22.51分,样本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整体表现一般。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环境的变化,金融机构仍需加强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以确保偿债能力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整体而言,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稳中求进。金融业整体利润增速下行,成长性表现不佳,流动性保持稳健,资本信心不足;其中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基本稳定,部分中小银行资产质量仍面临较大压力,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
(三)
积极关注气候风险,绿色金融蓬勃发展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环境维度主要考察企业环境管理、绿色创新资源能源利用、应对气候变化等信息披露情况。2023年金融业整体环境维2023年金融业整体环境维度评价结果为B级,环境维度表现呈两端分布。金融业上市公司气候相关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和质量有所提升,部分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表现一般在同业相对位置下降。
2023年,金融业样本企业整体环境管理能力有所提升,越来越多的样本企业意识到环境与社会风险对财务的影响作用,环境管理理念逐渐深人。大型商业银行和保险业环境管理表现显著优于城市商业银行业上市公司,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业表现最次。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绿色创新平均得分为54.52分,样本企业整体表现呈均匀分布,领先企业与靠后企业差距显著。随着我国绿色金融的纵深推进,绝大部分金融机构紧抓政策机遇和市场需求,持续创新推出多样化绿色金融产品,已经形成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在内的多元绿色金融体系,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的资源能源利用平均得分为31.53分,行业整体表现处于中下水平。部分样本企业高度重视企业资源能源使用情况,制定节能减排目标及路径,积极推进自身低碳运营,但行业整体能源消耗数据统计和披露不足,仅有约10%的样本企业对综合能源消耗量进行了披露。
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应对气候变化平均得分为50.93分,样本企业较上一年度从战略和治理层面更重视气候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绝大部分保险业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上市公司已参照最新气候信息披露要求进行了相关信息披露,加强气候相关风险顶层设计,推进气候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仅有少部分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服务业样本企业主动识别及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而言,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环境维度表现一般,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与成熟,气候风险意识显著增强。金融机构已经深刻意识到其在服务绿色转型、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扮演的重要角色在绿色金融政策标准、产品创新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有效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但在自身环境管理方面仍存在薄弱项,仍需强化资源能源使用数据统计与披露。
(四)
多措支持社区发展,服务质效仍需提升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社会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员工权益与发展客户权益保护、社区发展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2023年金融业整体社会维度的评价结果为BB级。较2022年集中式分布而言,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社会维度表现呈均分布,行业差距拉大,即同业领先企业在不断提升自身社会维度绩效时,部分靠后样本企业在行业的相对位置进一步降低。
总体而言,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社会维度表现较好。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质效提升,在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关上市公司通过构建多样化专业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社会群体的金融需求。仍需持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尤其是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丰富金融产品和服务类型,强化产品质量把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
外部监管全面加强,风险内控有待升级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治理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组织治理、合规风险管理、ESG管理、信息披露方面的表现。2023年金融行业整体治理维度评价结果平均为BB级。较2022年而言,2023年行业整体环境表现呈倒U形分布,尾部企业表现变差,但行业整体治理水平略有提升。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是金融机构稳定运行的基石,也是确保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保障。2023年,金融机构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最新政策要求,加强治理结构和内部监管机制建设,确保业务合规、风险可控和稳健运营。
总体而言,2023年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维度取得了积极进展,整体治理水平提升。在监管趋严的环境下,上市金融机构进一步优化股东权利管理、规范关联交易行为,信息披露更加透明规范。但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建设仍面临不少挑战,风险管理效能和ESG管理水平不高,ESG风险管理与业务流程融合度较低。
通过本章节分析,建议金融业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第一,倾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做好“五篇大文章”。金融业要强化使命担当,深入践行金融为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第二,持续健全组织治理机制,夯实ESG管理基础。建议金融业ESG管理的先行者,以更完善的ESG管理决策流程推动ESG全面融入公司战略与业务流程,构建ESG战略和管理实施路径,明确ESG行动路线图。对于ESG治理基础薄弱的上市公司,要加快理顺ESG治理与管理架构,分析面临的ESG风险和机遇并制定对应举措。同时,进一步强化ESG绩效考核监督,确立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全面迭代风险管理体系,促进ESG嵌入业务全流程。建议根据最新监管要求,将ESG风险纳入风险管理架构,强化客户业务前、中、后ESG风险管理,将ESG因素纳入尽职调查、合规审查、合同管理、资金拨付、投后/贷后管理等业务环节,将环境和气候风险纳入风险偏好和风险管理政策,形成覆盖业务全流程的ESG风险管理体系。
第四,加快完善ESG基础设施建设,塑造可持续市场竞争力。建议行业充分发挥金融科技的作用,自建或与第三方机构合建ESC数据库,技术赋能ESG信息整合,促进ESG数据高效收集。加大ESG人才储备,积极培育“绿色+金融”的复合型人才。强化绩效数据的收集并开展第三方独立鉴证。
扫描上方二维码了解及购买
蓝皮书系列推文,敬请关注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