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4)》蓝皮书(以下简称“ESG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建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已连续发布七年,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之一。
ESG评价研究方法
2024 蓝皮书
评价体系以经济、环境、社会和治理四个维度为核心,结合行业特点设置关键指标,通过引入风险矩阵分析法等方法,提升了评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评价体系的应用为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参考,促进了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形成本年度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方法。
(一)
构建依据
1、高质量发展需求
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其核心在于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的发展、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一个宏观的指导原则,更是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高质量发展要求上市公司摒弃过去那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转向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品牌效应等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
资源的节约高效利用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
2、资本市场要求
在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的评价标准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传统的财务指标已不足以全面衡量一个公司的价值,而ESG作为衡量公司非财务绩效的重要指标,正逐渐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ESG不仅体现了公司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反映了公司的长期价值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资本市场对ESG的深度考量,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上市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主体,其ESG表现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决策和市场的稳定。随着投资者对ESG绩效的关注度不断提高,ESG表现已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市场表现和融资成本的重要因素。同时,监管机构也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加强ESG信息披露,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此外,评级机构的ESG评级也成为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ESG表现的重要参考。
监管机构在推动ESG信息披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通过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定期披露ESG信息,以提高公司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投资者对ESG绩效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影响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反映了市场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共识;评级机构的ESG评级是衡量上市公司ESG绩效的重要标准之一,高ESG评级意味着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表现出色,更能够赢得投资者和市场的信任。
3、上市公司内在发展需要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上市公司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以ESG战略为指引,防范潜在风险。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往往面临着环境、社会和治理等多方面的风险。因此,上市公司应以ESG战略为指引,建立全面、系统的风险评估机制,及时识别、评估并应对潜在的ESG风险。
深化ESG管理,推动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是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上市公司应深化ESG管理,将ESG理念融入公司的日常经营和管理中。
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市公司应积极发挥行业引领作用,推动所在行业向更加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抓住ESG新兴业务机遇,实现转型升级。上市公司应通过积极布局ESG新兴业务,积极探索和尝试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应用,抓住市场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二)
构建原则
科学性原则,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实践为依据,科学合理地设计指标体系。
适用性原则,参考资本市场要求,国际标准指南倡议,结合上市公司发展实践,形成适用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本市场要求、上市公司自身发展需求的指标体系。
可行性原则,通过官方权威、完整可靠、实时准确的信息渠道,获取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个维度的信息。
前瞻性原则,评价基于高质量发展要求、资本市场要求、公司自身发展需求设计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
指标体系
本报告将经济、环境、社会和治理四个维度作为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一级指标,将18个ESG重点议题作为关键指标,突出设置“行业侧重指标”和“行业风险议题”,并以“ESG争议事件”与“第三方评价”验证上市公司ESG综合评价的全面性与严谨性(见表1)。指标体系的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1.现有国家政策要求
本指标构建依据国家宏观政策要求,包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24.03.12。
2.现有评价指标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国际社会标准指南倡议,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北京证券交易所发布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指引》、香港交易所发布的《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守则》等文件,以及国内外评级机构评价指标、国内外ESG指数评级评价指标等现有指标。
结合国内外先进评价体系,本评价指标突出设置“行业侧重指标”和“行业风险议题”。“行业侧重指标”通过筛选十大重点行业,从行业政策趋势、发展现状、发展特点等方面,对各重点行业在环境、社会、治理维度的特色议题进行提炼,增强指标实质性、针对性。
在本年度评价中,将“行业风险议题”采用风险矩阵分析法进行评估。首先识别出特定行业在环境、社会、治理维度的风险议题;其次,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进行二维赋分,将风险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和量化,从而更准确地反映风险的实际影响;最后,通过绘制风险矩阵,确定每个风险事件的优先级,也就是确定每个风险的具体赋值,使得风险评估结果更具平衡性和指导性。
3、中国上市公司ESG发展实践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由于国情、社会发展阶段等“土壤”不同,我国的资本市场要把国际资本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国情和阶段性特征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因此,本指标体系既要借鉴全球标准框架,又应把中国的标准融合到全球标准里面,最终形成既能反映全球趋势,也能反映中国自身特点的标准。
(四)
评分方法
1、指标赋权赋值
本研究采用指标动态赋权和专家赋权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其中,动态赋权需计算所有样本上市公司同一指标得分的离散度,当离散度越大时,说明样本上市公司在该项指标的得分差距越大,计算出来的动态权重也要越大;反之,当离散度越小时,说明样本上市公司在该项指标的得分差距越小,计算出来的动态权重也要越小。
新的评分方法对样本上市公司公众ESG评价提出更高要求,要得到较高的ESG综合评价,需要在ESG评价指标各个维度表现优秀,更需要在同业企业表现参差不齐或总体表现欠佳的维度突出优势。
2、等级划分
各维度指标采用百分制(0~100),结合指标权重得出最终指标得分并加总。根据加总得分划分评级等级。本研究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指标赋权进行优化,以及对上市公司ESG评价赋值原则进行确认,得到了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通过对样本上市公司进行ESG评价,依据得分高低,并细分成AAA(最高)、AA、A、BBB、BB、B、CCC、CC、C(最低)九个级别。
本研究在承袭去年科学、全面、准确、透明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的专业性延续和提升,特别注重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增强。我们不仅对样本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及其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影响等方面的信息披露与沟通效果进行了更为精细的分析评价,还通过先进的评估技术和方法,确保了对样本上市公司ESG绩效表现的全面而精准的反映。
(一)
优化评价信息系统
在ESG评价前期准备过程中,本研究基于上一年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对评价信息系统进行了全面革新。本研究升级了ESG评价信息数据库的功能,不仅扩大了评价信息收集的范围,还引入了更为先进的算法,实现了原则性评价和相关性评价的自动区分。这一创新举措极大地提升了评价效率,并满足了投资者在数据、风险预警、舆情分析、企业动态等多方面的更高级别需求。
(二)
精细信息收集范围
本研究精选了508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这些公司不仅覆盖了上证180指数、深证100指数、沪深300指数、科创50指数、明晟中国A股国际通指数(MSCI CHINA 200)、中证500指数等A股成分股,还根据行业特点和市场表现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本研究充分利用了万得(Wind)数据库、国泰安经济数据库等权威数据源,确保了经济维度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我们还通过上一年度上市公司ESG评价表、上市公司官网、专项报告、投资者公告、媒体采访等多渠道,全面收集、对比上市公司的ESG信息,确保了对公司ESG绩效的全面评估。
(三)
强化信息审核机制
本年度建立了更为严格的评价信息审核机制,以确保所收集信息的真实性、完备性和准确性。首先,借助外部数据库等工具,采用先进的数据校验技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了逐一比对和核实,确保每一条信息都准确无误地对应到相应的末级指标。同时,加强与权威机构、行业协会等合作,共同对上市公司的ESG争议事件进行判别和评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此外,定期组织专家研讨会议,对末级指标赋值进行严格地审核和讨论。邀请来自可持续发展、所属行业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共同对指标赋值进行研究和讨论,确保指标赋值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还为上市公司的ESG管理和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扫描上方二维码了解及购买
蓝皮书系列推文,敬请关注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