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申请

在线客服

公众号

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观点与动态 > 专家观点

6.8世界海洋日|新深度唤醒



 

6月8号世界海洋日2024年的主题——新深度唤醒,旨在让我们唤醒对海洋的理解、同情、合作和承诺的新深度。


01

一、世界海洋日愿景


(一)节日由来  

世界海洋日定在每年的6月8日。1992年,该节日的构想由加拿大国际海洋发展中心(ICOD)和加拿大海洋研究所(OIC)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首次提出。世界海洋日2008年得到了联合国的认可,至2009年联合国首次庆祝世界海洋日。该节日旨在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并鼓励公众参与保护海洋和可持续管理海洋资源。(源自维基百科)



(二)海洋现状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海洋升温、海平面上升与台风-风暴潮,以及极端高温事件(海洋热浪)等海洋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强度、频率和范围等)显著增加。其中,海洋升温引起海洋物候显著变迁,导致物种组成和地理分布明显变化,以及赤潮、绿潮和水母暴发性增殖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而沿海海平面上升对红树林、盐沼、海䓍床和河口等典型生境构成严重威胁,频繁的海洋热浪引起暖水珊瑚礁大规模白化、死亡。


全球海洋酸化的生态效应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大,海洋酸化是指由于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二氧化碳(CO₂),使海水正在逐渐变酸,海洋酸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同时,人类的围填海、污染物排放和过度捕捞等活动增加了海岸带和沿海社区的暴露度及脆弱性,加剧了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珊瑚礁和河口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重要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包括滨海湿地生境的退化、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下降、渔业经济种类的低龄化和小型化等。



海洋覆盖了地球70%以上的面积,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全球有超过30亿人依靠海洋和沿海生物多样性维持生计。保护海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性等环境、社会和治理(ESG)议题具有深远影响。




02

二、全球蔚蓝盟约

几十年来,联合国、各国国家海洋局等诸多组织都在探索可持续的海洋发展,支持航运、渔业、水产养殖、旅游和能源生产等行业的“蓝色经济”。我们被蓝色的海洋联系在一起,而不是被政治边界所分隔。


(一)国际海洋公约

1958年联合国发布《日内瓦海洋法公约》,其中包含四项公约,涉及领海、公海、捕鱼和生物资源养护以及大陆架。这是最早的现代海洋法国际公约集合。


1972年国际海事组织发布《伦敦倾废公约》,旨在控制和减少向海洋倾倒废物和其他物质的活动,以防止海洋污染。1973年国际海事组织发布《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国际公约》,旨在防止和减少来自船舶的海洋污染,包括油类、有毒液体物质、垃圾和其他有害物质。


1982年联合国发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被称为“海洋宪法”,确立了海洋和海洋资源的法律秩序,包括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区域等。


1989年多个国家共同发起《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旨在保护南极海洋生物资源,特别是南极磷虾,通过设立科学委员会和管理措施。中国于2006年加入该公约,成为其缔约方之一。


1994年联合国《国际海底管理局公约》设立了国际海底管理局,管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资源勘探和开发。1995年联合国《鱼类种群协定》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补充,特别关注跨界鱼群和高度洄游鱼群的养护和管理。


2001年国际海事组织发布了《国际海事组织关于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的议定书》,限制船舶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臭氧消耗物质、颗粒物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2004年发布的《国际海事组织关于船舶压载水管理的公约》旨在防止、减少和消除船舶压载水和沉积物对海洋环境的污染。


2015年由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纽约总部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制定了17个全球发展目标,指导2015-2030年的全球发展工作。


2017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了《港口国监督操作性要求公约》,旨在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的捕鱼活动,通过加强港口国的监督和控制。


2023年经过近20年的谈判,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于2023年6月19日终于通过全球第一个保护公海的国际协定——《公海条约》。协定生效后,联合国将成立海洋监管机构,建立公海保护区法律框架,实现2030年保护30%海洋目标。


(二)中国海洋政策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会员国,也参与了《公海条约》的谈判和签署,目标是到2030年将30%的海洋划入保护地,以保护和恢复海洋自然。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十三五”规划“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统筹优化金融资源,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1月人民银行、海洋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


2022年1月《“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由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海警局联合发布。该规划对“十四五”期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作出了统筹谋划和具体部署。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海洋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导向,以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核心,聚焦建设美丽海湾的主线,更加注重公众亲海需求,更加注重整体保护和综合治理,更加注重示范引领和长效机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创新与治理能力提升,更加注重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


2022年2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海警局制定了《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方案》。目标是到2025年,渤海、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能力明显增强。三大重点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较2020年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稳步推进,省控及以上河流入海断面基本消除劣V类。滨海湿地和岸线得到有效保护,海洋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价值的美丽海湾。


习近平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向海而兴,向海图强。今年全国两会上,海洋高质量发展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他们围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海洋科技创新、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建设“蓝色粮仓”等积极建言献策。今年1月,新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正式施行,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




03

三、中国海洋保护纪实

(一)减少海洋污染

1、中国进展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其中包含了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措施。2017年,中国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了对海洋污染的管控,特别是对陆源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国家海洋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该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的目标。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0年全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7.4%,超额完成了目标。2021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联合发布《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针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重点海域,实施综合治理,减少污染物入海总量。


2、企业行动


海尔集团在青岛胶州湾启动了“蓝海行动”,通过技术创新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排放,同时与当地政府合作,清理胶州湾的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中石化在山东省启动了“绿色工厂”项目,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水排放,实施废水循环利用,从而减少了营养盐和其他污染物进入水体的可能性,保护了海洋环境。


中国建材集团在河北地区实施了“绿色矿山”计划,减少采矿活动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包括控制尘埃排放,防止土壤侵蚀,从而减少了污染物进入水体和最终流入海洋的风险。


(二)恢复海洋生态


1、中国进展


据不完全统计,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建立包括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洋公园等类型的海洋自然保护地271处,保护总面积约12.4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4.1%。我国的海洋自然保护地保护对象涵盖了珊瑚礁、红树林、滨海湿地、海湾、海岛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以及中华白海豚、斑海豹、海龟等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物种。中国实施了多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如长江口中华鲟的保护,以及在南海实施的休渔期,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2、企业行动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海油”)在进行海上油气开采作业时,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对钻井废弃物的严格管理,以及在作业结束后对海底环境的修复,以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


国家电网在海上风电项目中,采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海洋生物的干扰,同时参与海洋生态监测,确保项目的环境友好性。


(三)应对海洋酸化


1、中国进展


中国建立了海洋酸化观测网络,包括在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等海域设置长期观测站,监测海水pH值、二氧化碳浓度和碳酸盐体系参数,以评估海洋酸化的趋势和影响。研究显示,南海海域的pH值在过去几十年里有轻微下降。中国科技部支持了多项海洋酸化相关的科研项目,如“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响应与适应机制”、“海洋酸化对中国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等,这些项目旨在深化对海洋酸化机理的理解,并探索缓解策略。


2、企业行动


一些由中国科学院下属企业参与的项目,如海仪所海洋技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了海洋环境监测设备,包括用于测量海水pH值和碳酸盐体系的仪器,为海洋酸化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海洋碳汇研究,探索如何通过海洋生物固碳来缓解海洋酸化,如通过种植大型海藻和恢复红树林等。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发微藻生物技术,利用微藻吸收二氧化碳,既能生产生物燃料,又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间接对抗海洋酸化。


(四)规范捕捞活动


1、中国进展


中国在规范捕捞活动、终止过度捕捞和非法捕鱼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以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中国实行严格的捕捞许可证制度,对渔船的数量、尺寸、功率以及捕捞配额进行管控,有效遏制了过度捕捞现象;实施了休渔期制度,在黄海、东海、南海等海域设置了禁渔区,每年夏季实施为期数月的休渔期,允许海洋生物资源得以恢复;建立了渔船自动识别系统(AIS)和渔船监控管理系统(VMS),加强对渔船的实时监控,打击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的捕鱼活动;中国加入了多个国际渔业管理组织,如西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NPFC)、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IOTC)等,参与全球渔业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通过增殖放流项目,每年向各大江河和近海投放大量鱼苗,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2、企业行动


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中国远洋渔业的领军企业,严格执行国际和国内的渔业管理规定,采用先进的渔船监控系统,确保其捕鱼活动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上海水产集团在远洋捕捞活动中,积极执行渔业资源保护措施,如限制渔网网目大小,减少对幼鱼和非目标物种的误捕。


(五)海洋生态修复


1、中国进展


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建立了超过110个海洋自然保护区,覆盖了约4.1%的管辖海域面积,接近了2020年保护10%的目标。根据2023年的数据,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约5%;中国建立了多个国家级海洋公园,旨在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如海南三亚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阳江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等;中国实施了生态红线制度,将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划定为严格保护区域,其中涵盖了部分沿海和海洋区域。


2、企业行动


三峡集团在长江口实施了生态修复项目,包括湿地恢复和鸟类栖息地保护,通过种植红树林和芦苇等植物,恢复了大片湿地,增强了生物多样性和海岸线的生态功能。


中国海洋大学与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海洋生态修复研究,包括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海洋污染物,以及通过种植海草床恢复海洋生态平衡。


中海油在南海实施了珊瑚礁保护项目,通过种植珊瑚苗,恢复受损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同时增强海岸线的自然防御能力。


(六)取消非法补贴


1、中国进展


中国政府已经调整了渔业补贴政策,从2015年开始逐步取消对老旧渔船的更新改造补贴,转而支持渔业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项目;中国积极参与WTO渔业补贴谈判,承诺遵守国际规则,减少对过剩产能和过度捕捞的补贴,同时主张给予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合理的特殊和差别待遇;中国加强了对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IUU)捕捞活动的打击力度,包括对涉嫌IUU活动的船只进行严格审查,取消违规渔船的补贴资格;中国政府转向支持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渔业实践,如增殖放流、休渔期和海洋保护区建设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恢复渔业资源。


2、企业行动


中水集团作为中国远洋渔业的重要企业,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减少对老旧渔船的依赖,转向更为环保和可持续的捕鱼方式。公司还参与了渔业资源养护项目,如增殖放流,以促进渔业资源的恢复。


中国水产集团在多个海域实施了增殖放流项目,包括放流大黄鱼、黑鲷等鱼苗,以补充天然渔业资源,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七)增加小岛收益


1、中国进展


中国在支持小岛屿发展中国家(SIDS)和最不发达国家(LDCs)通过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获得经济收益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援助、合作和技术转移。


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其中包含了减少陆源污染物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措施。2017年,中国修订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加强了对海洋污染的管控,特别是对中国通过南南合作框架,与SIDS和LDCs分享海洋资源管理经验,提供技术援助和培训,支持其发展可持续的渔业、水产养殖和旅游业。


中国还向SIDS和LDCs提供了财政援助,用于建设海洋资源保护和管理基础设施,以及支持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项目;中国通过技术转移和能力建设项目,帮助SIDS和LDCs提高海洋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水平,包括提供先进的海洋监测设备和培训海洋管理人才;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论坛和对话,如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国际会议,促进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合作。


2、企业行动


中海油在进行海上油气勘探和开发时,与SIDS和LDCs的政府合作,支持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包括投资于渔业和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水集团在非洲几内亚比绍等地,与当地政府合作,开展渔业资源养护和可持续渔业项目。公司不仅提供渔业技术援助,还参与了当地渔业社区的能力建设,通过传授先进的渔业管理理念,帮助当地渔民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八)增加科学研究


1、中国进展


中国通过双边或多边合作项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海洋科学和技术培训,包括海洋观测、海洋环境保护、渔业资源管理和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为SIDS和LDCs提供了海洋科技援助,包括捐赠海洋监测设备、提供卫星遥感数据支持,以及协助建立海洋研究和监测网络;中国通过建立知识共享平台,如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促进海洋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的交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海洋管理能力。


2、企业行动


中国船舶重工与多国合作,提供海洋工程装备和技术支持,包括建设海洋观测站、提供海洋调查船和海洋工程技术培训。这些合作不仅提升了当地海洋科研能力,还促进了海洋环境监测和保护。


中海油与挪威海洋研究所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灾害预警等方面开展联合研究,促进海洋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九)提供公平机会 


1、中国进展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贷支持,以帮助小规模渔民改善捕捞设施,提升渔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建立渔业信息服务平台,为小规模渔民提供市场信息、气象预报、渔业资源动态等服务,帮助他们做出更好的生产决策;开展渔业技能培训项目,提升小规模渔民的捕捞技术和海洋资源管理能力,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支持小规模渔民参与国内外渔业展会,打造地方特色渔业品牌,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2、企业行动


京东生鲜频道推出“海味直达”项目,与沿海地区的小规模渔民合作,提供冷链物流支持,确保海产品新鲜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为渔民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


阿里巴巴旗下的农村淘宝项目启动“海鲜直采”计划,直接与小规模渔民合作,提供电商平台接入服务,帮助渔民将产品直接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渔民的收入。


(十)加强海洋资源保护


中国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及其资源的国际法律框架,加强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关键进展体现在:截至2023年,中国已建立数百个海洋保护区,覆盖了约5%的管辖海域,包括国家级海洋公园、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红线区,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国加强了对海洋污染的防控,实施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减少陆源污染物和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中国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包括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的争端解决机制、海洋环境保护国际会议和全球海洋治理框架的构建。




04

四、小结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它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资源,它对全球气候变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保护海洋环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民共同努力,各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洋保护仍需全球共同努力,中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球海洋治理的完善。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对海洋环境的监管和管理,对违法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企业在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公民和游客在享受海洋风光的同时,要做到不乱扔垃圾、通过使用海洋友好防晒等行为为保护海洋环境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海洋温度升高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 百度文库 (baidu.com)

[2]. 环境科学研究报告海洋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百度文库 (baidu.com)

[3]. 气候变化对中国海岸带和社会的影响及适应----中国科学院学部 学术引领专题 (cas.cn)

[4]. 生态环境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_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 (mee.gov.cn)

[5]. https://mp.weixin.qq.com/s/4MzIuyModzsGy6B87afNvA

[6]. 向海图强激活“蓝色引擎”——全国两会聚焦海洋高质量发展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