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申请

在线客服

公众号

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观点与动态 > 专家观点

大事晓谈|“引进来”的ESG,又该如何“走出去”


企业社会责任出发点一直都是基于自愿原则,即企业接受了这种社会性的倡导并自觉自愿地采取相应的行动,强调的是企业自主意识的觉醒。也就是说,在法律和政策要求之外,企业主动认知到其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与影响,并基于这一认识,自觉自愿地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引进来

对于我国市场来说,ESG从“舶来品”到“中国风”,经历了漫长且深刻的变化过程,实现了蓬勃发展我国环境、社会及公司治理相关披露政策的起点,大概可以追溯到1972年,中国参加了联合国第一次人类与环境大会,自此国内开始治理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污染。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披露的合规要求经历了从自愿到强制的显著转变,这不仅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也是对全球环境挑战和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深化的直接反映。国内的ESG体系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强烈引导,反映了国家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制定ESG标准时,考虑了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使得ESG标准更具有中国特色和行业适用性,包括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如乡村振兴、中小企业平等对待、创新驱动、科技伦理等。


虽然法律法规为企业行为划定了底线,但基于自愿原则的企业社会责任则鼓励企业主动设定更高的道德与伦理标准。自愿原则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与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环境及股东的积极对话与合作,确保企业行动能回应各方关切,形成共赢局面;还包括减少环境污染、保障员工权益、支持社区发展、促进公平贸易、以及在危机时刻提供援助等,这些都是超越了法律强制要求的行为,是推动着企业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


行业差异化

ESG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种差异性源自各行业自身的特性、面临的环境挑战、以及社会对其行为的期待与要求。具体到传统能源行业与新能源行业,这种区别尤为明显。


传统能源行业,如石油、煤炭等,由于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因此在ESG框架下,它们面临着更高的环境保护成本。这包括但不限于升级设备以减少排放、处理污染、支付碳税或购买碳排放配额等,这些都会直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ESG标准的提升要求传统能源企业不仅要控制现有业务的环境影响,还要逐步向低碳或无碳业务模式转型。这涉及巨额投资于新技术研发、收购新能源资产或退出某些高污染业务,对短期利润造成压力。


新能源企业通常被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先锋,拥有正面的品牌形象。随着全球转向低碳经济,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激增,为新能源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政府的政策倾斜和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来自ESG投资者的偏好,为新能源企业提供了资金支持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有助于快速扩大产能和技术创新。可以说,新能源企业在减少未来不确定性、规避环境风险方面拥有天然优势


解决和平衡不同行业因ESG(环境、社会与治理)因素而产生的差异,需要一个多维度、协同合作的策略,旨在促进公平过渡,确保所有行业都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走出去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考虑很多因素,跨国企业在全球化运营的过程中,面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复杂法律、监管环境和市场要求,特别是在ESG(环境、社会与治理)领域,需采取细致且针对性的策略以确保合规性和竞争力。须遵循其他国家或地区的ESG法律法规要求,如出口欧洲的企业需要关注欧盟的《非财务报告指令》(NFRD)、《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等。跨国企业还需要关注当地投资者和监管机构推荐或要求的评价体系,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标准等。


在产品生产与运输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面临诸多要求,比如须遵守出口国的环保法规、确保供应链的可持续性、遵循目标市场的进口标准和消费者偏好,与当地社区建立良好关系等。例如,欧洲市场对产品的环保标签(如欧盟生态标签)、碳足迹认证等有着严格要求,这要求企业在设计、生产、包装乃至物流运输的每个环节都要考虑环保和可持续性,以满足出口要求。


此外,品牌商也越来越重视供应链的ESG表现,这不仅关乎企业能否顺利进入市场,也影响到品牌形象和消费者信任。通过满足出口国、目标市场、品牌商的要求来实现产品顺利出口销售,跨国企业不仅能够扩大市场空间,提升国际竞争力,还能在ESG评级上获得更好的表现,进而吸引更多注重可持续性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因此,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其ESG策略,加强内部管理,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标准制定,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ESG合规环境,加强跨地区、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以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议题。企业负责任的国际化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也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通过ESG的实践,企业能够在全球市场中树立正面形象,吸引更多的国际投资者,增强消费者信任,同时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贡献。

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