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World Day to combat desertification),2024年的主题是“为了土地联合起来:我们的遗产,我们的未来”,旨在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
01
一、节日愿景
(一)节日由来
1977年联合国荒漠化会议正式提出了土地荒漠化这个世界上最严重的环境问题。1992年6月,包括中国总理李鹏在内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170多个国家派代表参加的巴西里约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荒漠化被列为国际社会优先采取行动的领域。之后,联合国通过了47/188号决议,成立了《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特别是在非洲防治荒漠的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公约谈判从1993年5月开始,历经5次谈判,于1994年6月17日完成。1994年12月19日第49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大第二委员会(经济和财政)的建议,通过了49/115号决议,决定从1995年起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旨在进一步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目标如下:
①提高公众对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干旱(DLDD)相关问题的认识;
②展示人类主导的预防荒漠化和扭转干旱加剧的解决方案;
③在遭受严重干旱和/或荒漠化的国家加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实施。
(二)荒漠化
按联合国多次关于荒漠化定义的讨论,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所提出的定义是:“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是指年降雪量与潜在蒸发散量之比在0.05—0.65之间的地区,不包括极区与亚极区。“土地退化”是指由于一种作用或数种作用结合导致的干旱区、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地区雨浇地、水浇地或草原、牧场和林地的生物或经济生产力的降低或丧失。其中包括:风蚀和水蚀所引起的土壤物质流失;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或经济特性的退化;自然植被的长期丧失。
地球陆地表面极薄的一层物质就是土壤层,它对于人类和陆生动植物生存极为关键。没有土壤层,地球上就不可能生长任何草木、谷物,不可能有动物和人类的生存。荒漠化,就是土壤层土质恶化,有机物质下降乃至消失,造成表面沙化或板结从而成为不毛之地。荒漠化不仅造成贫困,而且迫使人们离开故土,造成严重可怕的移民浪潮。荒漠化被视为人类在环境领域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
在人类当今面临的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人来说,荒漠化意味着他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在撒哈拉干旱荒漠区的21个国家中,80年代干旱高峰期有3500多万人受到影响,1000多万人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荒漠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生态问题,而且演变成经济和社会问题。荒漠化给人类带来贫困和社会动荡。
02
二、全球土地盟约
(一)国际公约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1994年6月7日签订于巴黎,1996年12月26日生效。截至2017年9月,共有196个缔约方。该公约旨在控制荒漠化和减轻其影响,特别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高荒漠化和干旱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和保护其生态系统。2024年的6月17日是总部设在波恩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周年纪念日,该公约是关于土地管理和干旱的唯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也是与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并列的三项里约公约之一。
《巴黎协定》是2015年通过的一项国际气候协议,主要关注气候变化,但它也认识到土地退化、森林砍伐和荒漠化的相互关联性。该协定鼓励各国采取行动保护森林和增强碳汇的作用,间接涉及到荒漠化问题。《京都议定书》中也提到了通过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REDD+)来防止荒漠化和森林退化的措施。
2000年9月联合国首脑会议上由189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千年宣言》后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MDGs)的行动计划。涵盖多个目标,其中包含的减少贫困和饥饿,这与防治荒漠化和改善土地管理密切相关。2015年9月25日,联合国193个成员国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SDGs的第15个目标特别强调了保护、恢复和促进可持续利用陆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以及防治荒漠化、停止和逆转土地退化和防止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中国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荒漠化法》于2001年发布,该法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荒漠化控制的法律,规定了防治荒漠化的范围、规划、立法保障措施和法律责任,旨在规范与荒漠化土地的保护、开发和其他处理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2021年修订)虽未直接提及荒漠化,但该法对草原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进行了规定,间接有助于荒漠化防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自1985年施行以来,经1998年修正和2009年打捆修改,对于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和生态建设,保障和促进林业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森林退化和荒漠化风险。
2014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了对环境的整体保护,包括对可能导致荒漠化的活动进行监管。
201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主要关注土壤污染的防治,对于恢复被污染土地的生态功能,也有助于荒漠化土地的治理。
《全国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明确分类保护沙化土地。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实行沙化土地分类保护,全面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功能,促进植被休养生息,从源头上有效控制土地沙化。
03
三、中国应对荒漠化纪实
中国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但同时也是全球在防治荒漠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国家之一。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土地荒漠化,包括实施大型植树造林项目、建立生态保护区系统、实施特殊控制措施等。这些措施不仅有效减缓了土地退化的速度,而且在一些地区还实现了土地的恢复。
(一)恢复淡水生态
1、中国进展
中国在恢复淡水生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自然资源部实施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简称“山水工程”)。截至2023年底,累计完成治理面积达到8000万亩。此外,国家部署实施了50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实施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自然资源部还推进了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整治修复海岸线2000公里,修复滨海湿地60万亩,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加的国家之一。
2、企业行动
中国电建承建的巢湖流域十八联圩湿地修复项目,该项目入选联合国“生态系统恢复十年行动”优秀案例,并向全球展示。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工程正式完工后,成为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近自然人工湿地。湿地全面运行后,实现年净化南淝河水约2.1亿立方米,可有效消减氮磷入湖污染20%—30%,湿地净化后出水水质稳定在III类以上。2023年,十八联圩湿地修复三期项目净化水质首次达到Ⅱ类,生态效益补偿管养考核居环巢湖十大湿地之首。
海尔智家推出的智慧水务管理系统,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了水资源的智能监控和管理。该系统可以帮助城市水务部门实时监测水质和水量,预测水资源分布,从而更加有效地管理和保护淡水生态系统。
(二)恢复退化森林
1、中国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和法律法规的完善,中国在恢复退化森林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最新的进展之一是在国家法律层面强调了使用本地物种和混合物种进行森林恢复,并将自然再生作为首选方法。这一变化体现在最新版本的《森林法》中,为推动可持续森林管理提供了法律支持。中国在多个地区实施了大型森林恢复项目,如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这些项目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中国扎实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在世界上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及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4%以上,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最快的国家。
2、企业行动
阿里巴巴推出的“蚂蚁森林”公益项目鼓励用户通过低碳行为获得虚拟树苗,并在真实世界中种植树木。用户通过步行、骑行等绿色出行方式积累能量,项目方在沙漠等恶劣环境中种植真实的树木,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京东集团启动了“京东绿洲”计划,旨在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恢复,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生态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购买绿色产品、参与环保活动等方式,为“京东绿洲”贡献绿色能量。京东打造的植物工厂项目,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在城市中实现高效率的植物栽培,有助于城市绿化的推进,也为研究如何在城市环境中进行森林恢复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防治土地退化
1、中国进展
根据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的荒漠化面积净减少5万平方公里,与上世纪末每年增加3436平方公里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
几十年来,中国不断探索防治荒漠化的新技术和创新方法。中国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许多新技术来控制沙子,例如使用实验室培养的蓝藻在沙子表面形成生物土壤结皮,这可以将结壳形成时间从10年缩短到仅一年。此外,还开发并应用了智能创新设备,以提高治沙的效率和有效性,例如可以更高效地“种植”秸秆网的手扶式摊铺机和人工智能驱动的自动播种机。中国也一直在推进精准防沙方法,如根据当地水资源容量调整造林密度,避免幼树和中型树木的衰退,实现植被的可持续生长。经过数十年的防沙努力,中国实现了从沙漠取代人类住区到绿洲取代沙漠的历史性转变。中国在中国北部河北省的赛罕坝培育了世界上最大的人造森林,并通过绿化和改造内蒙古库布其广袤的沙漠,创造了中国的防沙模式。
2、企业行动
腾讯通过其“企鹅爱地球”投资一系列环保项目,其中包括防治土地退化的相关活动。例如,腾讯与专业机构合作,在内蒙古等地实施了草原修复工程。
华谊兄弟发起“绿色星球计划”,通过公众参与和企业合作,推广生态环保理念,并在多地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四)保护山地生态
1、中国进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山的国家,高度重视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中国政府已经构建了一个以青藏高原、长江与黄河上游、东北森林带和南方丘陵山区为骨干的山地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山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能力,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建立了山地生态监测网络,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对关键生态指标进行长期监测;推动山区综合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2、企业行动
华为作为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在山地生态保护方面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华为利用其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山地生态保护提供了智能化解决方案。例如,通过部署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结合AI算法,可以实时监控山体滑坡、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并及时预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五)减少栖息地退化
1、中国进展
中国建立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1+N”规划体系,实施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修复治理面积超过1亿亩;中国推动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设立了首批5个国家公园,并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和评估;中国创新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保护超过30%的陆域国土面积;中国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各地区、各领域中长期规划,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颁布和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20余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
2、企业行动
中国石化宁波镇海炼化公司以白鹭园案例成功入选全球《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例集》。该公司在厂区内开展白鹭栖息地优化,构建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三区生态”,形成了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空间。
(六)分享遗传资源
1、中国进展
中国政府已经发布了多项规定和条例,以加强对人类遗传资源的管理,并确保遗传资源的利益得以公正和公平地分享。2019年,中国发布了《关于管理人类遗传资源的条例》,这是中国第一套全面的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法规。此外,2023年6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部正式宣布发布《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法规旨在规范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开发和利用,保护国家安全和生物多样性,同时也促进了国际合作。
2、企业行动
辉瑞制药是中国市场上知名的制药企业之一。公司在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方面表现出色,特别是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对遗传资源的合规使用和利益分享方面。辉瑞通过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基于人类遗传资源的药物研发项目。
药明康德是一家提供一体化生物医药研发服务的公司。它利用先进的基因编辑技术和高通量筛选平台,为客户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同时积极参与全球药物研发合作,助力提升全球健康水平。
(七)保护野生动植物
1、中国进展
中国已经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并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如《野生动物保护法》和《野生植物保护条例》。中国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碧海”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等专项执法行动,持续加大涉及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中国在2016年底宣布了全面禁止国内象牙市场的决定,并在2017年1月1日正式实施。
数据显示,我国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大熊猫、藏羚羊等一批珍稀动物实现“降级”,曾经野外消失的麋鹿总数突破8000只,有“东方宝石”美誉的朱鹮野外种群超过7000只。全国2015—2020年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表明,中国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并不断优化,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持续改善,优良等级面积占比达到43%以上,首次超过低差等级比例。
2、企业行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平台之一,阿里巴巴在2019年启动了“绿色行动”,利用大数据技术识别并拦截非法野生动植物产品的线上交易。
华为在2021年推出了一款智能监测系统,用于实时监控重点区域的野生动植物,帮助科研人员更有效地保护濒危物种。
(八)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中国进展
2022年8月1日起,由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联合发布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正式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是指传入定殖并对生态系统、生境、物种带来威胁或者危害,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损害农林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的外来物种。中国在持续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能力,维护农业发展和生物多样性。
2023年9月起,海关总署联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开展为期一年的“依法惩治非法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犯罪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例如,拱北海关正持续深入开展“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三年专项行动”,坚决筑牢国门生物安全屏障。行动开展以来,共截获禁止携带进境物2.9万批次。其中,检出有害生物约3万种次、查获苏门答腊巨扁锹、赫尔曼陆龟、侧身地蟹等外来物种1917种次,同比分别增长207.63%、1178%。
04
四、小结
“中国是在许多沙漠中恢复土地方面真正非常先进的国家之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奥(Ibrahim Thiaw)说。正如中国所展示的那样,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创新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有效地对抗荒漠化,为未来世代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自然资源部:我国“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修复治理面积8000万亩_保护_典型_案例(sohu.com)
[2]. 解说:中国如何引领全球防治荒漠化——新华社---Explainer:How China leads global fight against desertification-Xinhua (chinaview.cn)
[3].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我国正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_腾讯新闻 (qq.com)
[4]. 中国发布遗传资源管理指南|english.scio.gov.cn---China issues guidelines on genetic resource management | english.scio.gov.cn
[5]. 中国加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 China to enhance prevention, control of invasive alien species (www.gov.cn)
[6].中国国门时报:带你了解《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 (customs.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