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ESG评级现状
目前,全球已有600多家ESG评级机构开展企业ESG评价工作,包括评级公司和非盈利团体,其中以明晟(MSCI)、彭博(Bloomberg)、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富时罗素(FTSE Russell)、道琼斯(DJSI)、Sustainalytics、恒生(HSSUS)及碳信息披露项目(CDP)等最具影响力。企业选择合适的评价体系面对:标准不统一、评级结果差异、信息筛选有难度、全球与本地化差异等诸多挑战。由于各家评价机构对ESG的理解和出发点、落脚点不同,各自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权重设置存在明显差异,评价结果难以达成共识。
二
ESG评级本质
ESG评级的本质是评估企业或投资在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上的表现和风险,并以此作为衡量其可持续发展能力和长期价值潜力的一个综合性工具。旨在帮助投资者、监管机构、客户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理解企业如何管理非财务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的长期财务表现和声誉,为投资者决策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
评级结果可以让投资者简单直接的对目标企业综合水平状态有一个大致了解,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评级是针对某一特定的价值诉求产生的,必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失真,且不同评级体系权重不一样,很难放在一起比较。
正向的评级结果能有效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业务连续性,吸引更多关注企业非财务表现的投资人,降低融资成本,还能提升企业的公共形象和品牌价值,增强消费者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对企业吸引和保留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归属感也有很大助力。许多研究表明,良好的ESG实践与企业长期财务表现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有利于提高股东回报。
三
ESG评级选择
企业在选择适合自己的ESG评价标准时,要遵循这几个原则:
1、梳理ESG评级对企业影响的维度。根据企业自身所在的行业特征选择适用的标准,某些评价标准可能更适合特定行业;识别企业主要投资人的诉求,并与评级机构关注点相匹配,使其更适合于该类投资者,确定主要的参考评级;了解并回应利益相关者关注的ESG问题,选择能够反映这些关切的评价体系。例如,一些投资者可能更关注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建议。
2、深入分析国内国际主流评级采用的评价框架,分析其ESG评级方法及其相应的风险和企业管理措施。比如,MSCI ESG评级体系侧重于评估企业在环境、社会和治理方面的长期风险和机遇,涵盖37项关键议题,分为行业特定和通用两大类;标普S&P的ESG评估框架注重企业ESG表现对信用状况的潜在影响,通过100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特别强调企业的风险管理、透明度和披露质量。富时罗素的ESG评级体系主要围绕环境管理、社会责任、人权、劳动标准、公司治理等核心议题展开,采用从AAA到D的评分等级,强调数据的可比性和透明度。
国内外ESG评价技术分析——《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系列解读(三)(点击跳跃)
3、参考行业内头部企业的做法。结合企业的现有资源、能力和未来发展目标,选择可操作性强、与企业战略契合的评价体系,将企业管理行动对标目标评级的关键指标,分析出企业短板,针对短板进行管理优化,同时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包括ESG报告、网站新闻报道、领导对外发言等。
4、持续关注、调整策略。不同评价标准各有侧重点、企业可以结合多个标准的优势,构建适合自身的ESG管理框架,同时注意保持与国际主流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持续关注并适时调整企业的ESG策略和报告方式。
假定评级有效且有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但由于评价模型不科学或信息不充分不正确产生结果偏差的情况普遍存在,所以不能光靠一个评级结果来判断企业高低,这只是一个较为片面的结果,未必名副其实。ESG评级是重要的检验工具,既不是唯一工具,也不是最终答案。ESG最终是要渗透到企业战略决策和日常运营中,力求在提升ESG评级分数的同时,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合理有效的利用评级结果。
四
小结
ESG理念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紧密相连,构成了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坚实支柱。在这条道路上,政府引领是方向,而企业的积极参与、社会的广泛响应及个人的责任意识共同织就了这一宏大目标的实践网络。企业的ESG实践和注重可持续性的资本投入,如同双轮驱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实践支撑,凸显了市场参与者在转型升级进程中的核心作用。
END
王晓光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基于在企业国际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品牌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事晓谈》专栏将重点实时向大家分享政策趋势、热点观点、实践感悟,以期与利益相关方共同进步成长。
王晓光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社会责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