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ESG:你从哪里来?
ESG虽然起源于投资领域,但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越了单纯的投资者决策范畴。
最初,一些社会责任投资者和伦理投资基金开始关注企业的非财务表现,特别是企业在环境保护、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方面的实践,以确保投资不仅要能产生经济效益,还需符合道德和社会价值标准。具体来说,ESG理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教兴起的投资原则,它们拒绝投资于不符合其道德价值观的行业,例如烟草、武器制造等。
随着公众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注度日益提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环境议题的凸显,投资机构开始对ESG三个维度风险持续跟踪,发现社会环境变化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越来越大。到如今,ESG已逐渐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主流的投资分析框架之一,也是企业管理层制定战略、运营企业以及评估风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而不仅仅是投资人的考量。许多国家的政策法规开始鼓励或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信息,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
ESG:大家怎么看?
目前许多企业做ESG还是停留在发发报告的层面,而未能将之转化为企业战略的核心部分,无法真正实现ESG理念的深层融入和长期价值创造。
ESG的环境、社会和治理这三个维度,实质上映射到企业活动中,往往体现为企业治理和运营管理,环境保护及应对气候变化这些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高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环境友好型的运营管理实践,以及与社会和谐共融的责任担当,这个关系决定了ESG是停留于表面的合规性披露,还是深深嵌入企业DNA,成为推动长期价值创造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经济性和社会性两个基本属性,经济性,顾名思义是说企业要先盈利,社会性代表企业是在一个特定社会环境中生存发展的,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需要通过治理与社会环境变化相匹配。这种匹配就是将ESG理念融于企业的过程。
企业需在治理上变革,采取一些可以有效落地的措施,将ESG理念深度融入企业的日常运营、战略规划和企业文化,关键就在于企业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认知,这意味着企业在制定战略和日常运营中需充分考虑可持续性、各利益相关方需求去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并将其视为提升竞争力、创造长期价值的核心动力。
可以说,报告只是起到一个沟通企业内外的媒介作用,企业ESG不能脱离企业本身。
三
ESG:到底干些啥?
企业应从战略规划、日常运营到绩效考核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整合与落实,要求企业从顶层战略设计到日常运营的每一环,都将ESG考量纳入其中,形成闭环管理,确保企业在复杂的全球挑战中,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比如采取相应工具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流程,明确岗位职责要求,产品生产全流程都做到重视社会、环境影响,实现全方位ESG管理,建立企业与各利益相关方和谐关系,将这些形成一种合力,逐渐发展成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
ESG策略,本质上是找到一个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投入产出比最理想的经营状态,然后进行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ESG工作提升,努力实现这种平衡。比如,涨工资的同时采取配套措施,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福利制度、设立透明表彰奖励制度,关注员工身心健康等综合措施提升员工士气和满意度,从而激发更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最终提升绩效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赢。
企业在实施ESG项目时,往往需要在环保设备升级、社会责任活动、公司治理结构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产生较大投入,这些投入短期内可能会影响财务表现,如利润减少或现金流紧张。然而,从长远来看,良好的ESG实践有助于企业规避社会环境风险、提升品牌价值、吸引高质量投资者,提高融资机遇等。虽然短期投入与长期效益之间可能存在矛盾,但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看,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均衡发展的经营理念更利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长期价值,不单是持续的业绩增长,本质上是企业在社会环境中能否最大化创造共同价值,实现长期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良好的ESG实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价值,这是一个正相关关系,企业可以通过良好治理管控社会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风险,把握商业机会和低风险市场新机遇。
王晓光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基于在企业国际化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品牌管理等诸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大事晓谈》专栏将重点实时向大家分享政策趋势、热点观点、实践感悟,以期与利益相关方共同进步成长。
王晓光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企业社会责任促进中心主任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碳达峰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
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社会责任标准专家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