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以下简称“ESG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建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已连续发布六年,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之一。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指标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本报告通过对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金融业60家样本企业ESG绩效作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业整体ESG实践情况良好,在ESG融入业务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果,但相关上市公司自身ESG管理仍有待加强。
金融业上市公司
ESG评价研究五大发现
#1
金融业上市公司ESG整体实践良好,大型银行表现突出
图1表明,60家样本企业ESG整体处于中游水平,行业平均水平为BB级,可见该行业上市公司较为重视ESG理念和实践。《中国ESG发展白皮书(2021)》显示,金融业发布ESG报告的公司数量、披露率均位居首位,ESG信息披露力度与强度遥遥领先。
2021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及股份制银行中无C~CCC级企业,可以看出,不同类型上市银行的ESG信息披露程度存在一定差距,国有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的ESG表现要远胜于城市商业银行。
2021年城市商业银行ESG评价结果显示,环境维度、社会维度、治理维度均获CCC级,仅有经济维度获得BB级(见图6)。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未能兼顾环境、社会、治理工作,多数公司ESG管理空白。
2021年资本市场服务和其他金融业ESG评价结果显示,经济维度、社会维度、治理维度均获B级(见图8)。可以看出,样本企业ESG信息披露规范度较高,但议题覆盖全面性不足,各个维度下均未出现AAA级领先企业。
2021年保险业ESG评价结果显示,经济维度、环境维度、社会维度均获BB级,治理维度相对落后,仅获评B级(见图10)。可以看出,样本企业各个维度均已展开丰富实践,但ESG治理的整体性不足。
#2
金融业上市公司整体规模稳中有进,支持实体经济复苏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经济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经营方面的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及投资价值。城市商业银行整体经济表现领先,活力较足;其余行业保持平稳运行。
经济维度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来衡量;成长能力主要通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和分红金额同比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偿债能力主要通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投资价值主要通过市盈率(TTM)和市净率(MRQ)等指标来衡量。整体而言,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3
金融业上市公司环境治理意识领先,绿色金融热度高涨
环境维度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环境管理、绿色创新、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废弃物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在监管机构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金融业上市公司对于业务及自身运营的环境影响日渐重视。研究显示,保险业上市公司均为开展与环保意识相匹配的管理行动;大部分城市商业银行环境管理意识薄弱,仅有重庆银行披露自身环境管理情况。大部分金融业上市公司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政策及风险防范机制仍有进一步完善细化空间。
总体而言,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环境方面关注度持续走高。研究表明,金融业上市公司具备前瞻性的气候风险应对意识,但在环境管理方面仍欠缺实施力度。
#4
金融业上市公司普遍重视社会话题,关注社区发展需求
社会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员工权益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
总体而言,2021金融业上市公司社会表现良好。相关上市公司普遍立足社区发展需要,优化客户体验、支持员工发展,以自身业务为抓手,坚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5
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外部监管趋严,仍需压实内控责任
治理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组织治理、合规风险管理、ESG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情况,样本企业整体信息披露情况良好。
总体而言,2021年金融业上市公司治理维度表现稳健,相关企业已打造完善治理制度体系,正进一步形成规范化的治理机制。
金融业上市公司ESG评价总结
#
通过本报告分析建议金融业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
2、借力金融科技推广普惠服务;
3、分类健全信息披露标准;
4、深入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扫描上方二维码了解及购买
END
下一期: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上市公司ESG评价分析——《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系列解读(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