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市公司ESG研究报告(2023)》蓝皮书(以下简称“ESG蓝皮书”)由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北京融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院与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建课题组共同编制完成,已连续发布六年,是社会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年度报告之一。
本报告基于制造业的行业特征,将具备高耗能、高排放特征的上市公司单独作为样本分类进行分析,共九个细分行业被划分为高耗能、高排放制造业(见表1)。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
ESG评价研究五大发现
#1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整体ESG表现欠佳,头部企业优势较小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ESG评价研究共计119个样本。研究发现,超过半数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ESG评级结果落后,高耗能、高排放制造业上市公司整体表现不佳。
在制造业(“两高”)的9个细分行业中,纺织业上市公司ESG评级均分最高,其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金属制品业,三者均高于50分(见图2)。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四大维度平均得分均处于B级及以下评级,表现欠佳(见图3)。
在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ESG评价前五名中,4家上市公司ESG排名在A级及以上。整体来看,排名前五的企业均在社会维度有突出绩效表现,环境绩效表现一半,经营压力较大,尚未形成完善的ESG治理体系(见表2)。
#2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行业产能扩张受限,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
中国上市公司ESG评价的经济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经营方面的经济绩效,包括盈利能力、成长能力、偿债能力及投资价值。综合图4来看,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经济发展一般,财务风险较高。“十四五”开局之年,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在一些地方有抬头趋势,遏制制造业(“两高”)无序扩张、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经济维度盈利能力主要通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指标来衡量;成长能力主要通过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和分红金额同比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偿债能力主要通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指标来衡量;投资价值主要通过市盈率(TTM)和市净率(MRQ)等指标来衡量。
#3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发展方式向绿色转型,生态保护问题突出
环境维度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环境管理、绿色创新、资源能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废弃物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并根据制造业(“两高”)的行业特征设置风险议题。图7是119家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环境维度评级结果分布。
环境管理指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环保理念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在环境维度二级指标中,绿色创新平均得分最高。
#4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社会责任履责能力提升,供应链韧性不足
社会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员工权益与发展、供应链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社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披露情况,并根据制造业(“两高”)行业特征,以员工健康体现制造业(“两高”)行业在劳工方面的风险。图10数据显示,整体评级呈现梯级上升趋势,表明上市公司社会维度绩效正在稳步提升。
在社会维度的二级指标得分中,客户权益保护指标得分最高;疫情的蔓延给全球企业的生产力带来了挑战,引发上下游企业风险急速攀升,上市公司需建立和完善供应链社会与环境社会风险管理体系,包括对供应商筛选机制的实施。
#5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加快信息披露步伐,ESG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治理维度主要考察企业在组织治理、合规风险管理、ESG管理、信息披露等方面的情况,并新增以反映企业公司治理层面的ESG争议事件作为负向指标。图13表明,头部企业数量明显减少,表明制造业(“两高”)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认识仍显不足,很少提及公司治理。
组织治理指标主要考察上市公司在董事会多元化、董事会ESG管理、股东关系管理、小股东利益保护、反贪污等方面的表现。图15可见,行业整体组织治理表现较差,头部企业领先优势明显。有效的组织治理对于执行商业模式和推动长期、可持续的价值创造至关重要,制造业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组织架构较为传统,难以将ESG完全嵌入公司的愿景、使命、战略以及日常运营决策的实施。
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
ESG评价总结
#
通过本报告分析建议制造业(“两高”)上市公司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
1、将绿色理念融入企业商业逻辑,践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2、重视环境相关议题,并采取必要行动减少企业碳排放;
3、受外部环境影响,制造业上市公司更需检视供应链韧性;
4、提升制造业上市公司ESG管理水平,做好信息披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