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名申请

在线客服

公众号

微博

首页 > 资讯中心 > 观点与动态 > 专家观点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 | 解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

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 | 解读《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于2022年11月5日在商务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合作推进产业链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成功发布。


报告具体内容,详见下方“阅读原文”链接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报告2022》在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章节,以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思想,聚焦行业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创新实践,系统展示中国企业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色实践。


01

创新发展:提升要素效率

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研投入力度,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聚焦增加关键共性技术供给。创建首批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强化创新引领,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引导优质企业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参与国际技术规范、标准制定,提高中高端供给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科技论文和发明专利数量全球第一。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对青年科研人员支持力度,推动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使创新成为统筹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的有力支撑。

建设全国首个政企协作的省级“双碳”运营服务中心



2022年6月24日,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牵头发起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政企协作“双碳”运营服务中心——天津碳达峰碳中和运营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中心聚焦天津能源电力低碳转型要求,聚合碳达峰碳中和行业力量,按照“平台化服务、市场化合作、专业化运营”的整体思路,打造“1+3+5”(一个平台、三类服务主体、五大功能)碳达峰碳中和综合运营服务体系,服务政府增强宏观调控和监管决策的科学性,服务企业把握碳排放运行情况及趋势变化,服务各类用能主体节能降碳增效工作,创新提供碳减排管理、碳资产运营、碳交易管理、碳评估认证、低碳技术研究等五大功能,为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各类主体提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综合服务,创新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循环融通碳生态。


02

协调发展:优化结构布局

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坚持协调发展理念,贯彻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培育一批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国内产业转移合作,高水平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国际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生态。推动大中小企业在协同制造、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加强合作,实现融通发展。

可持续的公益力量 改善乡村儿童阅读环境



中国偏远乡村儿童阅读资源匮乏,新湖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新湖财富”)与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简称“中国儿基会”)携手发起“百所安康图书馆公益慈善计划”,打造联动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爱心力量的可持续的公益模式,促进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截至2021年底,“百所安康图书馆公益慈善计划”建设100所安康图书馆的项目初期目标已圆满完成,覆盖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29所位于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地区,累计送出近70万册图书,超过1200个书架以及配套阅读桌椅,惠及近10万乡村儿童。

“安康图书馆为我指引了通向未来的道路,它是我的头脑加油站,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

      ——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乌云镇中心校 谢锴凝


03

绿色发展:致力低碳环保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积极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绿色化转型,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积极推进工业能效、水效提升,推动工业行业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体系,打造一批绿色制造典型,带动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转型。推行工业产品绿色设计,引领工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加强绿色国际合作,共享绿色发展成果。鼓励绿色制造企业发布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分享绿色制造先进技术和典型做法,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工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沙漠能源生态圈 助力生态可持续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推动构建以政府主导、企业投资、农户参与的沙漠能源生态圈项目,政府为电网企业提供用户能源需求和沙区土地资源规划布局等信息,电网企业进行数据整合及资源匹配,为新能源企业提供能源消纳分析,推进平台对接电力市场、碳市场、能源服务市场,助力平台依托沙漠资源发展新能源。同时,平台引进“板上发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的立体生态系统,打造农户“三品一标”沙区产业品牌,并建立沙区劳动力资源库带动就业,助推文化旅游产业兴起,激发沙区产业链生态发展新动能,实现“依光治沙、依电促产、依能降碳”,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圈。


04

开放发展:增强内生动力

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格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构建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健全外资服务体系,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强化开放型经济集聚功能,各自贸试验区加速集聚优质要素资源,深入发展优势产业。加强国际产业合作,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全球产业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聚焦国际市场开拓和技术合作,搭建对外交流合作平台,集聚全球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资源。稳步推进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更具实效的企业海外中心建设模式。深度参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各类平台,建立和培育政府间、国际组织、商协会及企业间多样化伙伴关系。与联合国、欧盟以及相关国家推进多双边交流,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加快构筑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体系。

新一代基于5G技术的港口自动化生产作业体系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新一代基于5G技术的港口自动化生产作业体系,实现港口信息化全面升级,为港口行业开展5G应用提供了可持续运营的样板示范,增强开放发展的内生动力。


05

共享发展:改善民生福祉

共享是全民共享,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行业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发展中服务和改善民生,积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便捷、更普惠、更放心的工业和信息化服务。积极扩大中高端产品生产供给能力,持续实施消费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行动和重点行业质量提升行动,中国品牌加速崛起并走向国际市场。持续增强消费品工业规模和综合实力,产业体系完整优势不断巩固。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推进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架起“信息高速”。推动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服务千行百业,满足和丰富了用户消费、娱乐、社交、出行等各类需求。鼓励发展面向农业农村的社交电商、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新型电子商务平台,推动数字化、产业化资源向农村延伸,打造农村信息消费新模式,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海尔生物零碳技术 普惠全球生命健康


2022年版《跟踪可持续发展目标7:能源进展报告》指出,目前,全球仍有7.33亿人用不上电,非洲仍然是世界上电气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有5.68亿人无法用电,因缺电难以得到基础免疫保障,开发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是解决这一现状的有效举措。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基于自身在航空领域的技术优势,创新研发太阳能直接驱动制冷系统,其“蓄冷蓄热组合式恒温设备及控制方法”等专利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通过高效、高密度浸入式蓄冰模块和组合式相变储能模块两大核心技术,不使用蓄电池,实现太阳能直驱储冷,致力于解决世界欠发达地区基础免疫保障缺失问题,促进全球基础免疫覆盖率提升,推动全球健康可及性。目前,海尔生物太阳能疫苗冰箱已进入包含“一带一路”沿线的78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技术每年服务全球4500万适龄儿童,促进了低收入国家免疫接种率从2015年的30%上升至57%,690万儿童避免死于疫苗可预防的疾病。